1997年,蔣加林先生抓住公有體制改革的大潮...[查看詳細]
在醫藥的科研道路上奮斗,他覺得很幸福!? |
作者:admin 閱讀次數: 發表時間:2020年05月26日 14:02 |
![]()
牡丹江醫學院醫藥研究中心主任初彥輝。
■初彥輝帶領醫藥研究中心團隊研究的“轉化生長因子及相關蛋白抗器官纖維化機制的研究”不僅獲得了2011年黑龍江省高??茖W技術一等獎,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初彥輝還主持國家自然基金2項,參與國家級973、863計劃項目3項、省部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期刊及國際會議發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40余篇。
當年,“當教師”在初彥輝的心中是理想、是目標、是情懷。出生在教師家庭的他,一直認為自己終有一天會走上三尺講臺,為人師表。高考的分數決定他拿到佳木斯醫學院藥學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初彥輝知道自己與教師無緣了,但能成為研究醫藥學科的一分子,也很令人欣慰,從此決定一心一意學習藥學專業知識,不負青春年華??勺屓藳]想到的是,大學畢業后的初彥輝被分配到牡丹江醫學院工作,不僅圓了當年的“教師夢”,也為自己的科研理想找到了施展平臺。
進無止境。工作后,初彥輝從學士、碩士,到博士;從教師、教授,再到牡丹江地區高校第一位獲聘的“龍江學者”特聘教授,如今他是學校醫藥研究中心主任、碩士生導師。初彥輝帶領醫藥研究中心團隊研究的“轉化生長因子及相關蛋白抗器官纖維化機制的研究”不僅獲得了2011年黑龍江省高??茖W技術一等獎,還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成果一旦轉化即可產生可觀的經濟效益。“科研成果離不開團隊合作的支持,團隊里的每一個人把執著與熱情融進科研中,且不論結果如何,這個奮斗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初彥輝說。
學成一身本事 教授醫藥學子
初彥輝是綏化人,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原本他的理想是繼承家族的腳步,成為一名辛勤的園丁。1982年,初彥輝憑借高考成績被佳木斯醫學院藥學專業錄取。上大學之前,初彥輝對藥學專業一點都不了解,學習之后才發現藥學是一門應用面很廣的學科。“醫藥不分家,以往人們都是在生病之后才知道需要吃什么藥,而我們是在學習藥學的角度來了解醫學。”初彥輝說,經過四年大量的學習,他畢業后被分配到牡丹江醫學院工作,“原本以為與教師無緣了,沒成想參加工作后既完成了兒時心愿當上了教師,又能繼續稿科研,心滿意足了”。
醫藥事業在不斷發展,從業人員也需不停進步。多年來,在學校和家人的支持下,初彥輝先后考取了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專業的碩士,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博士,并從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碩士生導師。2006年,初彥輝博士畢業歸來,學校正在組建重點實驗室,由于他主要從事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基因工程藥物的研究,主攻方向為增生性瘢痕機制的研究、器官纖維化機制的研究、生物蛋白與天然藥物抗纖維化作用的研究,所以學校讓他挑起了這副擔子。初彥輝從科研立項、引進設備、到團隊管理,他都有條不紊地做得踏踏實實。2007年年底,經省科技廳批準他又組建了省抗纖維化生物治療重點實驗室和校企共建藥物研發工程中心,獲得了中央財政支持地方高校發展專項資金每年至少100萬元以上。
工作多年來,初彥輝還主持國家自然基金2項,參與國家級973、863計劃項目3項、省部級課題多項;在國內外期刊及國際會議發表文章1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40余篇;出版論著4部;獲得發明專利2項;獲得各級獎勵10余項。
他帶領的年輕化團隊 成為全??蒲虚_發核心
“在我們學校的醫藥研究中心,你除了感受科研的濃厚氛圍外,還會感受到這里處處充滿溫暖和生機。”初彥輝說,團隊整體的平均年齡在34歲左右,跟一群充滿朝氣的年輕人搞科研,充滿著和諧與快樂,當同事們科研中遇到問題時,他總會想盡辦法,幫助他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讓大家放下包袱,輕松愉快地投入到科研中。
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初彥輝帶領醫藥研究中心圍繞FGFs基因工程藥物研發開展系列研究,成功地克服了重組FGFs臨床用藥免疫原性等問題。該成果獲得了2008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同時,初彥輝對2型糖尿病并發癥病理機制及其藥物開發研究取得了實質性成果,提出了11β-HSD1雙重調節劑的藥物靶點概念,成為未來10年糖尿病藥物研發的主要潛力藥物之一。他對已經篩選出的極具成藥性的新化合物進行體內藥效、藥代動力學、安全性評價等臨床前研究,并完善研究體系中的關鍵技術,篩選出一類新型的抗2型糖尿病的11β-HSD1雙重調節侯選藥物,目前已完成臨床前研究,爭取獲得新藥臨床批件。
“保障高??蒲许椖堪l展的長久之計就是:在不斷引進外來人才的同時,大力發展本校人才培養。”初彥輝介紹,醫藥研究中心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來學校講座,與他們進行科研合作,同時每周都要在校內舉辦一次學術講座,圍繞科研工作這條主線展開討論和經驗交流。目前,與合作單位已共同培養碩士生8名,協助培養博士生3名,已具備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條件?,F在,醫藥研究中心有10位博士,已成為全??蒲虚_發的核心。
當博士不容易 請大家支持理解
博士的壓力很大,用“鉆牛角尖”的精神在研究某個科研項目,苦苦探索、反復驗證,努力了很長時間也許還得不到一個結果。這時,自己仿佛走在一條看不見盡頭的路上,既彷徨又迷茫。除了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外,外界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同一個科研項目,國內外還有很多同行在研究,不斷鞭策自己,一刻不落地參考國內外最新文獻,與同行競技、和時間賽跑,直到自己研究出了名堂,才算給自己、單位一個交代。“其實物質上的條件,往往不是科研人員最在意的,實則大家更注重工作的人文環境,所以希望人們能理解博士們的不容易。”初彥輝說,每年醫藥研究中心指導碩士研究生10名以上,他們中有學習生物學、植物學、細胞學、護理學……自己身為導師會給學生們創新的空間,聆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困難,以“關心、關注”的方式,緩解孩子們的壓力,給予充分的人文關懷,為祖國培養出類拔萃的醫藥學實用性人才。
張昕 晨報融媒體記者 陳金
|
下一篇:政府工作報告給醫藥行業帶來的啟示... 上一篇:研發競賽升級 醫藥創新急補短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