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蔣加林先生抓住公有體制改革的大潮...[查看詳細]
白巖松:請不要再給中國孩子減負了! |
作者:admin 閱讀次數: 發表時間:2019年06月18日 11:07 |
來源:華人瞰世界(ID:abcmedia)
![]()
說到底,教育減負,注定是一個五輸的結局。 苦了孩子,累了老師,傷了家長,毀了教育體系,賭上了民族未來。
前天有個熱搜是這樣的,一位毛坦廠考生一年做了5千張卷子,所有的卷子堆起來足足有一米多高。他們九十多個人的班級,籌集了班費三萬塊,三分之二都用來買卷子做題。不僅如此,考生們每天學習到凌晨兩點,因為熬夜免疫力下降,需要提前吃一些藥物預防生病。
![]()
聽起來確實辛苦,但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這無可厚非,但讓我意外的是,這樣的一條熱搜下,充斥著各類嘲諷。 有說這樣的考生就是赤裸裸的刷題機器。
![]()
還有直接斷言了孩子們未來的評論。 ![]()
還有人把毛坦廠中學和中國造不出芯片聯系了起來。
![]()
還有這種把那些拼命努力的人比喻成“廢品”的評論。
![]()
還有這種讓人目瞪口呆的言論。
![]()
這些評論的核心思想, 就是重壓下的孩子,一定沒有出息, 要有出息,必須要“減負”,要“快樂教育”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 減負,才會葬送中國孩子, 葬送我們的民族未來! 就像白巖松近日接受采訪時說的: 沒有高考,你拼的過富二代嗎!
![]()
![]()
01 2009年,教育部發文提出“小學生在校時間不得超過6小時”。 今年兩會后,教育部長陳寶生表態: 減負再難也要減,否則寶寶不高興。 寶寶不高興,后果很嚴重!
十年過去,教育部的指導思路仍然是減負。
![]()
昨天,微博上有人問,如何看待當下“快樂教育”的議題? 很多人提到了相同的一點:
說是減負,實為增負。
首先,精英們絕對不會主動減負。 多出來的時間,他們購買了更奢侈的教育。 下午三點半放學后,小孩都去了哪里? 有讀者說,她一個月給女兒報了8個課外輔導班。 送她去學奧數,學英語,學鋼琴。
在叢林模式下,誰給自己減負,誰就是自愿退出競爭。
其次,條件一般的家庭,削尖了腦袋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 一個北京的寶媽說,在職父母每天請假接孩子放學,根本不現實。 必須有專人接送孩子,輔導作業。 幾經權衡,她只能選擇放棄工作,回歸家庭。 這個代價,是她的30萬年薪。
至于沒錢的家庭,孩子只能回家打游戲,或者在工地上玩泥巴了。
發現哪里不對了嗎? 在快樂教育的體系下,寒門難再出貴子了。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劉強東給中國人民大學捐過1000萬,其中500萬資助學習好的學生,剩下500萬規定只能資助貧困學生。 結果他發現,資助貧困學生的500萬根本花不完。 因為貧困學生數量,已經寥寥無幾。
自從中國開始給學生減負,學校退出公立教育以后,資源就全部傾斜到了私立學校。 中國家長越來越累,負擔越來越重,各種教育機構大賺特賺。
快樂教育費啥? 費爹,費媽。 更準確地說,費錢。
02
退一步講,學習和快樂一定是矛盾的嗎? 換句話說,恢復高考42年來,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嗎?
當然不是。 很多人都忽視了一件事:優等生自有他們的快樂。 那是探索未知的興奮,競爭取勝的滿足。
我人生最充實的一段時間,就是在高中。 說實話,每天都累得要死。 挑燈夜戰,廢寢忘食。 早上走在路上,連眼皮都睜不開。
但我無比快樂。
尤其是當我的成績從年級前50,躥升到年級前5的時候。 那感覺,就像全世界都在為你讓路。 我心里燃起了太陽,終于有了對人生的掌控感。 那種浸透四肢百骸的美妙體驗,我之后再也沒體會過。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這種高級快樂,我相信所有優等生都懂。
我悟出了什么? 一個對我人生最重要的道理,直接搭起了我價值觀的底座: 付出,是可以獲得回報的。
好好學習,每次都考第一,是非常非常幸福的。 優秀會逐漸變成一種習慣,給你帶來良性循環。 你發現自己不比任何人差,變得越來越自信。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有個著名的八階段理論。 其中在學齡階段,孩子首先要解決的,是“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也就是說,教育學家該干的事情,不是讓孩子在擺脫教育中變得反智,而是讓他們在優質教育中獲得信心。 如果只是想讓“寶寶”高興,那一人發一臺任天堂Switch,我保證他們能從年頭嗨到年尾。
但這種快樂,是你想給孩子的嗎?
別說孩子最大的快樂是不學習了,我們成年人不也一樣嗎? 周末一天到晚玩手機,沉浸在那些廉價淺薄的奶頭樂里。 快樂是挺快樂,但人成了傻子。
人類能從森林古猿一步步走到現在,靠的就是戰勝惰性。 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后受罪。 這句話雖然糙了點,卻是鐵打的現實。
03
昨晚看到一篇高于高考的推送文章,一位讀者的留言,讓我印象深刻:
這位爸爸的發言,說出了中國所有父母的心聲:
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我們中國人,非常舍得在培養孩子上花大錢。 2017年,中國家庭平均教育支出高達42892美元,占總支出的50%以上,排名世界第一。 累嗎?太特么累了。 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民族才一直領跑全世界。
我有個表姐,高中不愛學習,最后考了個三本。 等到步入社會,才意識到不對。 她受盡委屈,死命奮斗了十幾年,才終于彌補了和高中同學的差距。 學歷是一張敲門磚,絕對是句大實話,第一學歷不好的人都懂。
她說,我經歷的這一切,絕不允許在我孩子身上重演。 未來他有了能力,想選擇什么樣的生活,那是他的權利。 但是作為父母,讓孩子未來擁有做“選擇”的資格,是我的責任。
教育,就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絕對信仰。
以前,我們說:
自古以勤奮為榮,怎么現在以奶頭樂為榮了呢?
以前,我們還說:
自古以狀元為榜樣,怎么現在禁止成績排名,禁止宣傳狀元了呢? 高考當然不是完美的制度。 但一定是當下最公平,最適合中國國情的制度。
04
在中國放慢基礎教育的同時,其他國家還在拼命往前跑。
身為東亞怪物房之一的韓國,高考選拔遠比我們更殘酷。 他們老師給學生訓話時,有個詞叫“四當五落”。 意思是,如果你一天睡四小時,就能考進理想學校。 要是睡五小時,就會落榜。
![]()
還有人腦補,說美國孩子都不學習。 事實上,你問問身邊留學的朋友,就會發現在美國讀研,比國內難多了。 美國人非常勤奮。他們和我們一樣,不相信天上掉餡餅,推崇“凌晨四點的洛杉磯”精神。
去年,特朗普政府公布了他們第二季度的GDP增速,高達4.1%。 作為世界第一經濟體,還能保持如此健康高速的增長,這是什么概念? 我想問,這是整個國家隨便玩玩,就能獲得的成就嗎? 比你有天賦的人,比你還努力,那就真的沒得玩了。
最后再來看看我們的鄰居日本,我想比其他國家都更有借鑒意義。 1980年,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寬松教育。 決定改革的原因,和我們一模一樣: 覺得經濟發展了,孩子沒必要這么累了。 這種高強度基礎教育,只能培養出考試機器。
采取的減負措施,也和我們一樣: 降低課程難度,放學時間提前,不再進行排名。
最終結果是,這一代人口素質,發生了雪崩式下滑。 所謂“填鴨式教育”體系出來的學生,涌現了十幾個諾貝爾獎。 但在寬松教育的這30年里,再也沒出過一個諾貝爾得主。 人均GDP從1995年的世界第三,一步步跌落到全球第24。
日本人自己是怎么評價“寬松世代”的? 他們把這代人叫做“平成養豚”。 平成,是指1989年至今的年號。 豚指什么?豬。
步入21世紀之后,全世界都在問,為什么是中國? 為什么唯有中國,可以實現彎道超車,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
除了中國人出了名的勤勞刻苦,還因為我們對教育進行了巨額投入。 我們不止是為自己這一輩人而活,也在為下一代人而活。 但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就已經開始志得意滿,在日本錯誤的老路上一路狂奔。 我們也想把自己的孩子都當豬養嗎?
我們實現全面小康了嗎?沒有。 人均GDP邁入發達國家行列了嗎?還沒。 中國高端制造業能滿足內需了嗎?不能。 不只是無芯之痛,事實上連好一點的螺栓都需要大量進口。
擺在面前的現實是: 中國還有8億人沒坐過飛機; 人均可支配收入僅28228元; 大學擴招20年來,至今不到4%的人有本科學歷。
每個人都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真的已經發展到放任自流的地步了嗎? 明明還沒有發達國家的錢,為什么得了發達國家的???
一個人學渣思維,沒什么危害性; 但當一個社會都被學渣思維主導,那就危險了。
這十幾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并沒有扼殺孩子的天性,抹掉他們的創造力。 反而是這群被“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就把中國建設成了世界第二的經濟體。 這是任何一個推行“快樂教育”的國家,都不可能做到的奇跡。
基礎教育減負,遺禍無窮。 第一個表現就是,中國再也在國際奧賽上拿不到獎了。
步入21世紀后的15年間,中國只失去過3次奧數世界冠軍。 2014年以后,因為推行快樂教育,中國奧數水平斷崖式下降,已經連續四年與金牌無緣。 那么這四年的冠軍去哪了? 答案是,全部被美國和韓國包攬。
很多loser對奧數污名化,意淫參賽的人都是書呆子。 實際上,只要有參賽資格的,都是一等一的天才少年,同齡人中絕對的精英。 縱觀最近幾十年來的菲爾茲獎,一大半是國際數學奧賽獲獎者。
中國從這門競賽中被踢出局,令人痛惜。
如果繼續減負下去,中國孩子將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出局。
![]()
說到底,教育減負,注定是一個五輸的結局。 苦了孩子,累了老師,傷了家長,毀了教育體系,賭上了民族未來。 唯一在這個囚徒困境里獲勝的,只有越來越貴的培訓機構。
1911年,周恩來在教室朗聲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019年,我們的教育部長說:“寶寶不高興,問題很嚴重!” 108年來,我們到底經歷了什么呢?
在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里,有句話被科幻迷牢記在心。 那是宇宙對地球人發出的生死忠告:
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 不要回答!
而今天,我也想對中國當下的教育體系,高聲呼喊一句:
不要減負! 不要減負! 不要減負! |
下一篇:政府工作報告給醫藥行業帶來的啟示... 上一篇: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官媒集體抨擊馬... |